松山区兴安街道的张先生突发脑溢血失能,儿子肢体二级残疾卧床,妻子靠零工勉强维系家用,家庭面临生活困境。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入户发现后,通过手机平台帮他们在线申请低保,次月便获批每月1200元低保金。借助民政“一件事”联办机制,一家人还同步享受到残疾人生活与护理补贴、医保定额资助等多重救助。“多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还有工作人员的贴心帮忙,不然我们真的撑不下去!是你们给了全家希望!”拿到补贴时,张先生的妻子紧握着协理员的手,满是感动。助力群众走出困境的故事,背后体现民生保障的坚实力量。
赤峰市民政局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让社会救助从“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粗放管理”向“精准施策”深度转变,为社会救助注入了提质增效的新动能,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一、搭建平台强支撑,数据识别有“精度”
聚焦市域农村牧区面积广、困难群众分布散、传统救助响应慢等痛点,搭建“赤峰市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承接自治区兜底保障系统新旧数据,动态对接脱贫监测、乡村振兴、精神卫生等各类人口数据,将全市36.52万低收入人口(含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平台创新采用“数据比对+智能预警”机制,实时追踪群众生活状况变化,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落到实处。2025年,依托数字赋能完成8.6万人情况排查、13万人次动态复核,通过对比脱贫监测户(农牧)、死亡火化(殡葬)等数据,核对平台下发疑点数据1.38万条。截至目前,累计将2.66万名群众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等救助对象2.46万人,大幅提升了困难群众识别的效率与精准度。
二、智能流程提效能,便民服务有“速度”
依托自治区民政厅数字民政系统与赤峰社会救助信息平台,联动全市2446名社会救助协理员,构建起救助快速响应体系。困难群众可通过“救助通”“蒙速办”等平台在线提出申请、提交材料,实现社会救助申请网上受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张先生一家正是这一高效流程的直接受益者,从申请到获批享受救助,全程高效便捷,及时为困境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希望。
三、服务延伸拓边界,民生保障有“温度”
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服务类救助,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放大资源使用效能。红山区以“中华慈善日”活动为契机,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项目落地。通过前期深入摸排建立微心愿清单,借助线上渠道发布需求、联动资源,实现“需求发布—心愿认领—帮扶进展”全流程闭环服务。同时通过线下宣传展架展示小程序使用指南及困难群体需求清单,让困难群众的小心愿被看见、被满足,让救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下一步,赤峰市民政局将持续深化智慧救助体系建设,始终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建设幸福赤峰、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坚实保障。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