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完善养老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多元供给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有”
向“优”提质升级。2025 年,赤峰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获得中央支持资金 4000 余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场所设施 1633处,数量位居全区第一,较“十三五”末增加 4 倍。
一、完善养老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有力推进养老服务扩面提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构建以《赤峰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为引领,重点强化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质量提升等领域制度保障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根据城市、农村、牧区基础条件和生活习俗等特点,针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措施,进一步提升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面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城市乡村协同发展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二是搭建数字平台。针对老年人关心关注的如何选择适合的养老机构、最新养老政策动态、适老化产品市场信息等问题,市民政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整合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打造以专业网站“赤峰市养老服务网”和微信客户端“赤峰养老”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数字平台。平台涵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养老助餐、养老政策、适老化产品、养老在线办事等多个服务板块,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随时随地享受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年活跃用户数量达到 6 万。
三是扩大人才供给。围绕加快解决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和业务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市民政局依托赤峰学院、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人才培育、社会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打造自治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认真开展养老护理培训、等级认定、技能大赛等专业活动,有效提高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赤峰市福利院、松山区舒心老年公寓 2 处全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面向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护理员常态化开展培训,推动养老护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2024 年以来,全市先后举办护理员培训班 2 轮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1 次,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 3600 余人次。
二、完善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
养老需求
一是打造“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聚焦家庭养老文化传统观念,以解决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养老难题为重点,依托社区内养老服务用房,建设“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引入专业社会力量连锁化、品牌化运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门陪护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 30 处、社区养老服务站 46 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96 个。比如,红山区打造西城街道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百寿悦享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设置接待服务区、生活照料区、就餐膳食区、能力评估区、康复辅具租赁区、康复理疗区、医疗卫生区、多功能活动区,失智照护区、人文关怀区等“8+2”功能区,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急、助浴、助娱等方面,助力老年人真正实现“家门口养老”。
二是打造“互助式”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服务模式,整合民政、发改等多部门资金,就近在村内选址建设互助幸福院,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各互助幸福院结合本地实际,发展设施农业、光伏发电、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效保障养老必备的各项经费支出。同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公益活动、垃圾分类等工作,给予相应积分兑换日常照料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189 家,入住老人 4693 人。比如,林西县大营子乡统一规划建设互助幸福院 3 个,配套建设食堂、卫生间、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利用周边闲置土地种植蔬菜、水果,并将产业收益用于供热、供水、维修、保洁等公共费用和救助、奖励等方面支出,组织 3—5 户成立 1 个互助小组,“大事”找村长、小事找“组长”,实现了“个体养老”到“抱团养老”的转变。
三是打造“流动式”牧区养老服务模式。结合草原牧区转场过程中因通讯、医疗等条件受限导致部分游牧老年人分散独居的现实情况,推动相关地区积极探索“马背上”的流动服务新模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转场养老服务点,组织嘎查“两委”成员和具备劳动能力的牧民成立流动志愿服务队,并通过积分兑换机制将志愿服务转化为爱心激励,保障牧区养老服务常态化运行。比如,阿鲁科尔沁旗在转场起点敖特尔社区设立养老服务站,招募社区群众志愿者,为独居和游牧的老年人提供房屋修缮、医疗健康、心理慰藉等服务。截至目前,转场养老服务点、流动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老年人 2000 余人次,37 名志愿者用积分兑换了价值 3 万元的物资,切实解决了游牧子女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体系,积蓄养老服务高质
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依托京蒙协作平台,深化与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与北京市西城区、平谷区、延庆区、石景山区 4 地签订养老服务合作协议,进一步夯实了我市养老服务产业政策衔接、资源对接、投资合作等方面工作基础。2024 年 12 月,成功引入东焱(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投资 1000 余万元与市民政局合作打造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产教融合、中央厨房六位一体的综合性标准化服务综合体,可同时容纳 120 名老年人,能够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将全市 30 余处优质适老文旅景点“串珠成链”,精心推出夏季 7 条、秋冬季 5 条旅居康养线路,同步推出50 余项养老服务特色产品,为银发群体的旅居养老提供多元选择。同时,打造高品质旅居养老机构,对全市首批全国“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联盟成员单位、80 家星级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市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链接机构、景区、医疗、交通等资源,全方位做好“食、住、游、购、行”服务衔接,有效提升老年人旅居养老体验。2024 年以来,全国各地来赤旅居养老人数达 5.1 万人次。
三是促进医养结合。推动养老机构与专业医疗单位合作,统筹各类医养资源,积极探索“护+养”、“疗+养”、“康+养”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边医边养、养护结合”。比如,在巴林左旗成立的乌兰达坝苏木医养结合点,利用蒙医特色优势,提供蒙医针灸、药浴、推拿等治疗,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同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合作,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配备基本医疗保健器具和康复辅助器具,提供医疗接诊送诊等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医养结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