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赤峰市民政局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通过聚焦正确方向、聚焦自身建设、聚焦社会治理,强化登记管理,加强规范建设、提升治理能力、促进作用发挥,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聚焦正确方向,加强政治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两个覆盖”。按照“应建必建、应联尽联”的原则,及时督促指导符合要求的社会组织同步建立党组织。结合审查登记、年度检查和抽查检查等环节,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夯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目前,市属社会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的共计36个,其中党委2个,独立党支部22个、联合党支部2个,拓展型党支部10个。二是持续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全面落实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与党建工作“六同步”要求,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社会组织章程,登记审批时同步采集党员信息,年检时同步掌握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评估及抽查检查时将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考核检查指标。2024年按照最新要求,对新成立的21家社会组织和完成2023年度年检工作的377家社会组织按照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各自社会组织章程,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章率100%。三是持续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引领作用。常态化组织社会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穿于社会组织工作的全过程。组织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30余人参加民政系统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拓展党建工作新思路。组织市属36家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务负责人开展年度党务工作学习与党建活动,切实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
二、聚焦自身建设,筑牢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治理效能。坚持贯彻落实民政部提出的“强规范、严监管,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要求,印发《赤峰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实施细则》,开展我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系列专项行动。通过持续开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规范化建设行动、内部治理规范化建设行动、社会服务机构监管效能提升行动、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信用监管建设行动、社会组织文化建设提升6大专项行动,对社会组织管理领域20项分支工作进行全面细致部署,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以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协调联动,提升工作质效。市民政局作为登记管理部门,在做好市级111家行业协会商会日常登记审批工作同时,积极搭建工作协调机制平台,促进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提质增效。2024年,市民政局组织召开本年度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局际联席会议1次,36家市属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参会;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监管事务与44家业务主管单位进行沟通,全年累计发函219封,做到“事事有部署,件件有着落”。三是落实工作政策,激发“内动力”。市民政局以更换理事会成员为切入点,推动社会组织不断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根据自治区民政厅政策要求,指导10余家社会团体按要求换届,督促新任理事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成为权责清晰明确、运转高效协调的法人主体,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促进其自我完善与发展,加快向现代化社会组织转型,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群体。
三、聚焦社会治理,促进作用发挥
一是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商会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群众关心关切,着力强化社会组织党组织战斗堡垒、政治核心和引领示范作用,搭建参与平台,全市行业协会商会累计举办各类行业考试15次、行业培训335次,培训人数超2.4万人次;组织承办、参与招聘会3场,提供就业岗位2700余个,吸纳就业人员285人。赤峰家庭服务业协会面向赤峰地区开展母婴护理、育婴早教、养老服务等技能培训,培训上岗就业率达96%,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做好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配合团市委、工商联等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宣传引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部署督促旗县区民政部门高质量完成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4年指导红山区民政局联合人社、工商联、共青团等多部门共同开展“红社担当 益心有为”党建引领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会员单位和各企业积极参与并提供1350个优质岗位,涵盖教育、医疗、建筑、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吸引2万余人关注。三是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社会治理新途径。依托自治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工作的通知》《关于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倡议书》,组织全市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推动77家社会组织开展帮扶项目160个,实现帮扶价值(经济效益)1.15亿元,受益群众人数达10.81万人,为我市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贡献了社会组织力量。(张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