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赤峰市民政局立足职责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有效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印发《赤峰市“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坚持在统筹谋划、培训引导、创新探索、深挖特色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在赤峰开花结果。
一、健全机制,分类有序实施
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部署和《赤峰市“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全市区划地名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推动中心城区31条街路巷完成命名更名并安装了街路牌,为地名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明确了中心城区地名标志管理和住宅区、楼宇命名更名审批权限移交工作,核准中心城区住宅区、楼宇地名19条并建立地名核准档案,为旗县开展地名工作提供了指导遵循。2024年,全市各试点地区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备案地名30余件,命名更名地名226条,为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培训引导,汇聚强大工作合力
为推动乡村地名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和常态化更新,市民政局定期调度,充分利用“乡村著名行动”微信采集上图小程序对互联网地图“查漏补缺”,指导试点地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统一行动,全域铺开,下沉一线,现场指导群众、基层干部操作小程序,引导市民参与农家乐、采摘园、快递物流点等群众身边息息相关的地名信息采集,为日常生产生活提供出行便利。截至目前,全市共采集地名信息7070条,涵盖快递物流点、农家乐(牧家乐)、采摘园、商超等多种类型,实现了城乡地名标志牌设置安装全覆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效能有效提升。
三、先行先试,探索地名服务新模式
按照“试点先行、经验推广”的工作思路,市民政局到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林西县3个试点地区实地调研,挖掘地方特色,提炼总结成功经验。根据服务群众需求,指导试点地区逐步加大对“智慧门牌”的改造力度,结合赤峰市电子地图系统,将农村互助幸福院门牌、工业园区内新更名街路牌融入二维码技术,通过扫描识别门牌中的二维码,直接了解互助幸福院及工业园区基本信息,着力打通信息壁垒,提升公共服务质效。同时,林西县主动谋划创新,以养老机构规范命名为切入点,将5所公办养老机构、4所民营养老机构、54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66所村级互助幸福院、100处城区助餐点(配餐点)、34处农村助餐点(配餐点)规范命名,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了《林西县养老服务一张图》等系列地图,在高德地图及林西县民政局微信公众号上线相关服务模块,实现养老服务基本信息查询、位置导航等网络化服务,为养老产业数字赋能。
四、深挖特色,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地名管理工作,促进地名文化传承发展,赤峰市探源拾遗、以名述志,尽心于《赤峰市地名志》《赤峰市地名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工作。邀请赤峰学院等10余名专家学者成立本土地名文化专家团,以链接高校、借力引智的方式,深入开展地名文化相关研究。同时,引导各试点地区探索文化宣传新形式,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征文及地名故事收集整理工作,结合民俗文化节、与本土企业合作宣传等方式,多方位展示地名魅力,赋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地名文化浸润人心、体现乡韵的特点,助推全市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下一步,赤峰市民政局将借助公众号、日报晚报等媒体平台,挖掘梳理、保护宣传地名文化,探索“地名+项目”、“地名+旅游”模式,打造地名产业名片,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同时指导试点旗县区探索创新,联合社会事务、养老服务等领域,规范地名更名命名,建立民政服务“一张图”,提升民生领域服务质效,推动“乡村著名行动”走深走实。(苏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