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民政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年
五年来,巴林左旗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盆景”为“风景”、化“期盼”为“称赞”、绘“蓝图”变“实景”,以实际行动守护千家万户的幸福与温暖,让困难群众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富足。
前后修订《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制定印发赤峰市首个旗县级《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编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救助帮扶工作规范》等标准,打造了一批民政领域的“巴林左旗样板”。2021年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2022年底,被国家民政部评选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试点。2024年“契心共助”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全区民政领域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25年,在全市旗级层面率先出台殡葬领域便民利民惠民二十条措施,被《内蒙古民政》杂志刊发。
以改革破局,变“盆景”为“风景”。五年来,旗民政局有序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一是探索首创了“以算为主、以评为辅、以核为准”的低保认定新模式,截止目前,低保户中老、弱、病、残、幼群体占比93%,较十四五初期提高3.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68%,较十四五初期提高52.93%。二是创新设定了“标准+契约”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特困供养人员认定、评估、服务、考核的“地方标准”。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特困供养基本生活补贴6821.92万余元;累计发放特困供养护理补贴3526.87万元。三是修订《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将救助对象细化为4类12小项,积极争取资金3767.36万元,设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暨特别救助金制度,形成了急难困难“先行救助”、支出困难“主动救助”、一般困难“精准救助”的兜底保障工作格局,十四五期间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970.39万元,救助2万人次。首次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兜底保障目标瞄准对象从以低保等特定对象的2.7万人拓宽至4.2万人,从占总人口7.4%扩大至11.8%。四是开创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兜底养老“五位一体”的立体式兜底脱贫新举措,五年共为贫困户发放民政救助补助资金3.1亿元,惠及80.91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救助与脱贫攻坚工作两项制度紧密衔接。
以需求牵引,化“期盼”为“称赞”。五年来,旗民政局养老服务发展快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一是结合城镇的具体情况和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先后投入资金40万元,在全旗10个乡镇(街道)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10个,形成“中心厨房+社区餐厅+配送入户”的三级服务网络。60周岁到80周岁老年人就餐还可享受8折到5折优惠,残疾人、低保户、困难家庭享受5折优惠。“一顿热饭”解决了银发群体的现实需求,让“老有所养”真正落实到百姓餐桌上。二是进一步完善特困供养机构设施,十四五期间共下拨运转经费319.69万元实施民政事业发展中心北部分院维修改造工程、民政事业发展中心北部分院、南部分院消防改造工程,提高机构应对风险能力。投入资金47万元为各养老机构购买护理床91张,现全旗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床位416张,已达到总床位数的57.53 %以上。二是制定《巴林左旗分散供养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试点方案》,采取“一户一策、一户一评估、一户一方案”的方式对符合改造条件人员全部进行入户摸排,对有改造意愿的1414户老年人按照自愿原则,合理确定了改造方案。通过高差处理、防滑地板铺设、安装扶手等措施,初步实现了特殊困难老人“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的目标。三是落实好特殊人群保障及各项资金拨付制度。十四五期间为5121位高龄老人发放津贴2647.86万元;为13266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2490.28万元;为文革“三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资金933.81万元;为724名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101.01万元;2024为50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发放集中照护补贴36.66万元。四是全面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十四五期间投入279.42万元为全旗60周岁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四是持续推进全旗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目前7家社会办养老机构中6家通过等级评定,其中一级3家,二级2家,三级1家。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目前,全旗社会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6%,提前完成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要求。
以便民破题,绘“蓝图”变“实景”。五年来,旗民政局以服务激活便民利民“新动能”。一是全旗所有低保对象档案实现电子化,形成总容量近2T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档案室共整理存放全旗低保档案27034册,电子化比例达到100%,均已做到“统一格式、一户一档”,档案查询时间由过去人工翻找平均10分钟,大幅压缩至现在系统一键检索5秒内完成,实现了服务响应速度质的飞跃。二是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登记缺失数据的补充完善,实现了婚姻登记数据共享和电子证照跨部门互认互信,9.1万条婚姻登记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步生成9.1万份电子证照,旗民政局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率已达100%,档案查询平均耗时从15分钟缩短至1分钟,累计服务群众超439人次,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9%。已有19对新人通过“全国通办”政策完成登记,其中全国通办1对、跨省办理1对、跨市办理17对。三搭建形成以基层网格员、儿童督导员、救助协理员为主体的“四员”关爱服务网络。全旗167名留守儿童、119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动态监护范围,15名孤儿、10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为6人发放助学金3万元。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三级基层儿童工作网络全覆盖,配备儿童督导员13名、村居儿童主任184名。持续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契’心共助·携手‘童’行”等系列关爱主题活动20余场,入户巡防185人次、心理测评93人次、发放体育用品93套、生活学习用品350套。四是对流浪乞讨人员及时进行生活救助、护送返乡。截止目前,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29人,其中护送返乡45人、自主返乡84人,救助资金4.17万元。五是在旗级层面率先出台“二十条举措”,把群众“身后事”办成省心事、暖心事。依托巴林左旗遗体接运专线0476-7960328,建立集“政策咨询、丧事解答、业务办理、宣传引导、投诉举报”于一体的殡葬服务体系,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托“蒙速办”平台,加强民政、公安、人社等部门多跨协同,开展火化证明、户口注销、遗属待遇申领等事项“公民身后一件事一次办”、“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得实惠。自“一次性告知制度”实施以来,群众平均办事时长缩短20%,材料退回率下降,累计惠及群众1115户。落实惠民殡葬政策10725人,发放资金1192.2万元,2021年以来实施了惠民殡葬政策普惠制,大力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对采用节地生态葬法的一次性奖励标准由500元提高到2500元。截止目前,实施节地生态安葬60人,兑现奖补资金15万元。六是完成旗县级第七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出版《巴林左旗地名志》(蒙汉文版)、《巴林左旗地名典故》,完成《赤峰市地名文化》巴林左旗部分三审三校稿,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完成国家地名信息库专项整改,审核修改地名3800余条,新增138条。2022年规范城区街路标志牌,更新180块;2024年在毗邻旗县界线国省干道设立5块区划宣传标志牌,强化边界标识。(杨宜霖)
蒙公网安备 150404020001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