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敖汉旗新惠镇北城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暖意融融。十余名手持锦旗的老人笑容满面,将绣有“爱心助餐顺民意,亲情服务暖民心”“服务周到胜似亲人,一粥一饭尽显关怀”的两面锦旗,郑重送到社区工作者和食堂负责人手中。这一场景,既是老人们对社区助餐服务的深情致谢,更折射出“膳行敖汉”老年人助餐公益项目背后,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交织的温暖图景。
一面锦旗,映照志愿微光成星河。“走几步就有热乎饭吃,还有志愿者三天两头来问我们吃得惯不惯、缺不缺啥……”贺大爷的话语,道出了锦旗背后的民生温度。作为敖汉旗首个社区食堂,这里每日为60名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餐食,更依托52名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配送、代购代办等服务。志愿者们不仅是“送餐员”,更是“贴心人”,他们定期陪老人聊天、帮忙打扫卫生,让食堂成为凝聚邻里温情的“共享客厅”。
这份温暖的延续,源于社区构建的“志愿服务三角循环”机制。居民参与助餐配送、义剪义诊等服务可累计积分,凭积分兑换食堂餐券或生活用品,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项目运营以来,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带动30余名留守妇女加入服务队伍,志愿服务正从“单向付出”转化为“双向奔赴”。
项目赋能,孵化基地催生治理新生态。作为内蒙古首批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入孵项目,“膳行敖汉”的创新实践远不止于“送餐”。社区以食堂为核心,联动残疾人桶装水配送站、爱心驿站,打造“助餐+就业+便民”服务综合体。一方面,开发纯净水、餐品配送等适配岗位,帮助15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他们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建设者”;另一方面,在爱心驿站设立“志愿者歇歇角”,为快递员、环卫工人提供热水、充电等服务,吸引更多新就业群体反哺社区。
社区书记张友良介绍,项目通过“政府兜底+志愿反哺+市场补充”模式,不仅实现日均180份免费餐食的稳定供应,更通过志愿服务积分系统激活居民自治活力。如今,社区食堂的后厨里,常有志愿者帮忙择菜、包饺子;周末的爱心驿站,退休医生志愿者定期坐诊,书法爱好者义务教授老人练字——志愿服务如同一条红线,串联起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
共治共享,绘就有温度的社区图景。从解决“吃饭难”到构建“生活圈”,北城新区社区的实践印证。当志愿服务与民生项目深度融合,就能产生1+1>2的效应。社区“两委”带领10名持证社工,将“五化服务型社区”治理模式融入项目运营,不仅精准对接27%老年群体的就餐需求,更通过志愿力量延伸出健康关怀、文化娱乐等服务。
“膳行敖汉”正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样本——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形成“助餐服务—就业支持—邻里互助”的良性循环。目前,项目正通过对接企业社会责任资源等方式拓展服务网络,致力于将“志愿红”勾勒的社区温暖图景,复制到更多易地搬迁安置区,让“老有所养”在志愿力量的浸润中升级为“老有优养”。
两面锦旗,是终点更是起点。在北城新区社区,志愿服务早已超越简单的“做好事”,成为激活社区活力、凝聚治理合力的“金钥匙”。当每一份热乎饭菜都传递着志愿温度,当每一次贴心服务都凝聚着邻里真情,这样的社区,正成为老年人“舌尖暖、心头暖、生活暖”的幸福家园。(辛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