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政策法规
办事指南
民政要闻
机构概览
敖汉旗黄羊洼镇:“银发”宣讲团让移风易俗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 赤峰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 2025-03-17 14:42

字号:

近年来,敖汉旗黄羊洼镇坚持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目标,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弘扬文明新风,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模式。“银发”宣讲团作为一支极具特色的移风易俗宣传力量,成员主要从各村(社区)精心选拔而来。他们均是当地的老年人,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乡土情怀以及在村中的威望,成为移风易俗理念的有力传播者。

“银发”宣讲团+微宣讲,共学移风易俗新政策。移风易俗学习与传播的热潮正通过“银发”宣讲团和微宣讲的有机融合奔涌而来。精挑细选,组建“智囊团”。“银发”宣讲团的成员有从机关退休的老干部们,有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还有社区、乡村里那些热心肠的大爷大妈。这些银发智者们汇聚一堂,构成了宣讲团的中坚力量,为后续工作筑牢根基。 量体裁衣,定制“宣讲套餐”。时间微缩,契合快节奏,考虑到现代人生活忙碌,微宣讲将每场时长严格把控在 15分钟左右。例如在农户的午休时段,宣讲员用几分钟讲清铺张浪费的危害,农户们在轻松氛围中领悟节约的意义,无需耗费大量精力专门安排学习时间,却能高效学习知识。内容精简,直击痛点处。摒弃长篇大论,聚焦移风易俗核心议题。针对农村地区,着重剖析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现象。讲述因彩礼纠纷致亲家反目的真实悲剧,让村民深刻认识到彩礼并非衡量婚姻幸福的标准;呼吁大家不要生前对老人不闻不问,死后却大操大办以求“面子”的行为,唤醒人们对孝道真谛的追寻。场地多元,贴近百姓家。突破传统宣讲场地局限,走进生活各个角落。乡村的古树下、晒谷场,宣讲员与乡亲们围坐一起,在自然质朴的氛围中谈婚丧嫁娶的新变化;乡村的广场、小区凉亭,趁着居民纳凉散步,开启一场关于文明新风的交流;学校的课间操场、教室走廊,老教师为孩子们讲述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的融合,从小培养文明习惯,真正让宣讲无处不在,触手可及。2024年,累计开展各类微宣讲500余场次,惠及群众5000余人。

“银发”宣讲团+共议事,共育移风易俗新风尚。活跃在基层一线讲政策、听民意、解难题,真正把移风易俗工作做到群众灶头炕头心里头,取得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贴近实际,齐议移风妙招。共议事的议题紧扣各村(社区)移风易俗现状,选取群众关注度高、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讨论如何成立并有效运作红白理事会,既能简化红白喜事流程、控制费用,又能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探讨如何规范社区内的人情往来,遏制攀比之风,让邻里关系回归纯真。这些议题直接切中群众生活的“要害”,引发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寻新俗之道。在共议事过程中,“银发”宣讲员们充分发挥亲和力优势,营造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群众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无论是关于简化婚礼仪式的建议,还是文明祭祀方式的探讨,每一个声音都能被认真倾听、记录,形成全民参与、共建文明的良好局面。聚力破冰,实践落地有声。每次议事结束后,宣讲团会及时梳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好的想法整合升华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比如制定出适合本村(社区)的红白喜事简办章程,明确人情往来的合理标准,并在后续实践中积极推广。同时,成立监督小组,确保这些移风易俗的新举措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共议成果惠及全体群众。2024年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共议事40余次,为民办事100余件,受益600余人。

“银发”宣讲团+话家常,共倡移风易俗新期望。黄羊洼镇组织志愿者走进群众家院,通过“话家常”的方式,调查群众对本村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满意度,并通过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移风易俗进村入户宣传重点。 庭院探讨众议,漫谈移风良策。利用乡村庭院、小区花园等开放空间,组织邻里围坐在一起,“银发”宣讲员坐在中间,泡上一壶茶,从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说起,慢慢引入移风易俗话题,让群众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接受新观念。踏访千家万户,细说移风家常。宣讲员们主动上门唠嗑。以关心生活近况为切入点,耐心地将移风易俗理念传递给身边的群众,比如劝诫年轻人不要陷入高额彩礼、奢华婚宴的误区。 线上“一”见如故,共话移风新俗。建立村微信群或公众号,“银发”宣讲员定期推送移风易俗短视频、图文资料,内容包括政策解读动画、本地模范户的采访视频、趣味知识问答等。开展线上讲座,解答群众在线提问,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到交流中来。鼓励群众在群里分享自家践行移风易俗的故事、照片,宣讲员及时点赞、评论,形成良好互动氛围,使移风易俗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共同探寻移风易俗的可行路径。(孙利民)


友情链接
民政部
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赤峰市人民政府